top of page
2017 summer recital program
Mendelssohn : Viola Sonata in C Minor, MWV Q 14 
孟德爾頌 : C小調中提琴奏鳴曲
Victoria Bond : Jasmine Flower
龐德 : 茉莉花
鄧雨賢 / 戴健宇 : 臺灣民謠 - 四月望雨

Nino Rota : Intermezzo for Viola and Piano             

羅塔 : 為中提琴與鋼琴所寫的間奏曲

Robert Schumann : Fantasiestücke, Op.73                     

舒曼 : 為單簧管與鋼琴之幻想小品,作品七十三

Intermission
Viola Sonata in C Minor, MWV Q 14
孟德爾頌 : C小調中提琴奏鳴曲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慢板 - 快板Adagio – Allegro                      

 (1809 – 1847)

Menuetto – Allegro molto

Andante con variazioni

    孟德爾頌是德國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世優渥,又受到德國漢堡這樣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文化環境薰陶,使得他的音樂天賦得以自然發展。除了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孟德爾頌還是一位優秀的中提琴手,他在弦樂室內樂曲目上的貢獻,除了著名的弦樂八重奏(他本人曾參與八重奏的演出,擔任其中一部中提琴手),以及多首四重奏外,尚有兩首弦樂五重奏(兩個中提琴聲部)。

    孟德爾頌在十五歲的時候創作了唯一的一首中提琴奏鳴曲,僅管原譜上標記了創作日期為1824年2月14日,此曲卻從未在作曲家有生之年出版發行。事實上,這首沒有作品編號的奏鳴曲,一直到1966年才正式出版,足足晚了將近一個半世紀。

    此首作品共分三個樂章,在經過緩慢深沈的導奏之後,第一樂章以嚴謹的奏鳴曲式譜寫完成,所採用的C小調似乎是受了貝多芬第七號小提琴奏鳴曲的影響。生動有力的第二樂章有著抒情優雅的中段旋律,值得一提的是,孟德爾頌在其隔年發表的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中,重複使用了此樂章的旋律。至於是否因此孟德爾頌決定不出版此首樂曲,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分量頗重的第三樂章曲式為主題與變奏,所採用的主題和前一樂章非常相近,在經過非常古典且中規中矩的七個變奏之後,鋼琴帶出了非常自由,詠嘆調式的第八變奏,中提琴的回應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的無言歌,全曲在戲劇性地C小調快板下結束。

Jasmine Flower
茉莉花

 維多莉雅・龐得 Victoria Bond

(1945)

    美國當代女性作曲家兼指揮家維多莉雅・龐得女士是少數成功的活躍於不同音樂領域的優秀音樂家。身為一位演出頻繁的指揮家,龐得女士是第一位獲得茱莉亞音樂院樂團指揮博士學位的女性,和她合作演出過的樂團包括Honolulu, Buffalo, Richmond, Louisville, Albany, Anchorage, Dallas ,Houston,上海,湖南,武漢等交響樂團,她的指揮演出被華爾街日報讚譽為“非常慷慨激昂“。

    龐得女士還是活躍的作曲家,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演出團體廣泛的演奏,獲得極大的迴響。紐約時報曾報導龐得女士的作品“極具張力,風格多變且技巧艱深”。

茉莉花是龐得女士在1999年創作的一首中提琴曲,此曲是提獻給中提琴家Martha Mooke,並由其同年於美國紐約首演。作曲家採用了廣為人知的中國民謠,結合了西方常見的主題與變奏作曲手法,融合了二胡的柔弦技巧,譜出此首富有中國韻味的獨奏曲。

臺灣民謠:四月望雨

鄧雨賢 / 戴健宇

    四月望雨是由戴健宇創作的中提琴與鋼琴曲。出生於台灣花蓮,戴健宇自幼學習鋼琴。花蓮高中畢業,高一下習其打擊,啟蒙於林靜怡老師後師事徐伯年老師,於國中、高中擔任管樂團學生指揮,擔任花蓮青年聯合管樂團幹部及團員,畢業於實踐大學音樂系主修敲擊樂。在大學時期,除了參與學校管樂團與管弦樂團的演出外,並為十方樂集打擊樂團團員,隨十方巡迴演出室內樂,劇場音樂,現代樂等多種音樂型態的演出,前長榮交響樂團團員,隨團巡迴世界各地,與來自國內外多位表演藝術家,音樂家,作曲家合作,現居英國倫敦,攻讀電影配樂碩士。

    四月望雨結合了四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民歌(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和雨夜花),由中提琴與鋼琴呈現,是一首打動台灣人心靈的小品。

Intermezzo for Viola and Piano             

為中提琴與鋼琴所寫的間奏曲

尼諾・羅塔 Nino Rota

(1911-1979)

 

    義大利音樂家尼諾・羅塔是一位天才型的作曲家兼指揮家,他在十一歲時就譜寫神劇“L'infanzia di San Giovanni Battista”,並在巴黎和米蘭演出。羅塔隨後在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推薦下,曾在1930到1932年之間赴美國柯蒂斯音樂院隨 Fritz Reiner學習指揮, Rosario Scalero學習作曲,之後回到義大利,在米蘭大學取得了文學學位。羅塔於1937年開始從事教學工作,之後更出任Bari音樂院院長一職到離世。

羅塔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總共出版了超過一百五十首作品,作曲範圍除了歌劇,芭雷舞劇,協奏曲以及室內樂外,他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為费德里柯·费里尼盧奇諾·維斯孔蒂的電影所譜寫的電影配樂,其中為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的教父續集所寫的配樂更獲奧斯卡金像獎青睞,獲得最佳原創配樂獎。

    為中提琴與鋼琴所寫的間奏曲是尼諾於1945年所寫的兩首中提琴作品之一。優美的旋律由中提琴緩緩帶出,帶著淡淡的哀愁,在回應同一旋律後,由鋼琴帶入輕快的第二旋律,隨著和聲與旋律線條的改變,進入緊湊激昂的中段是為全曲的高潮,之後回到安靜哀傷的第一主題,靜謐地結束全曲。

Fantasiestücke, Op.73                     

為單簧管與鋼琴之幻想小品,作品七十三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Zart und mit Ausdruck  溫柔且富有表情的                  

Lebhaft, leicht  活潑且輕巧的

Rasch und mit Feuer  急速且熱烈的

(1810 – 1856)

    德國音樂家舒曼為十九世紀浪漫派代表作曲家之一, 他的創作包含了鋼琴曲、藝術歌曲、器樂曲、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與歌劇等。舒曼同時也是位優秀的鋼琴家與樂評家,他的作品深刻的展現其對文學高度的素養與熱愛。

  《為單簧管與鋼琴之幻想小品,作品七十三》 (Fantasiestücke für Klarinette und Klavier, Op. 73)創作於1849年,同年的其他室內樂創作尚有《為法國號與鋼琴之慢板與快板,作品七十》 (Adagio und Allegro für Horn und Klavier, Op. 70)、《為雙簧管與鋼琴之三首羅曼史,作品九十四》 (3 Romanzen für Oboe und Klavier, Op. 94)與《為大提琴與鋼琴之五首民歌風作品,作品一零二》(5 Stücke im Volkston, Op. 102),可說是器樂室內樂作品多產的時期。       幻想小品共分三個樂章,標題為溫柔且富有表情的第一樂章在鋼琴的不間斷的三連音襯托下,中提琴的弦律以C小調柔美憂傷的貫穿全曲,最終以A大調結束。輕快的第二樂章接續前一樂章結束的A大調,充滿了鋼琴與中提琴親密的對話,全曲生動活潑,明亮愉快。急促熱情的第三樂章和前兩個樂章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是他的調性與樂句明確的指出這三個樂章猶如小品故事集般的相連性,全曲在激動的尾奏下輝煌的結束。

    雖然原作品是寫給豎笛與鋼琴,舒曼後來有改寫成小提琴與鋼琴以及大提琴與鋼琴兩種版本,此次音樂會為大家演出的是中提琴與鋼琴的版本。

bottom of page